观《青春雷锋》有感600字作文

观《青春雷锋》有感

在今年的暑假,我看了一部励志而感动的电影《青春雷锋》。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雷锋从小学毕业到牺牲的成长经历,是一部传记性质电影。影片着力描写雷锋平凡的成长经历,用生动的影像和鲜活的细节展示其“感恩社会、热爱生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服务人民”的精神。 雷锋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不仅这样说了,还这样做了。这句话让许多人感慨万千。雷锋一生十分节约,但是,他帮助人民却毫不吝啬。他一个月只能有6元部队补贴费,钱好不容易攒到了100元时,就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民。雷锋,他是多么的无私! 看完电影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脑海中一想到雷锋那样的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不禁的想到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我们生在新社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我们也会有不珍惜幸福生活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挑三拣四、玩具也玩一个又买一个,跟雷锋生活的时代比起来,我觉得真的是天壤之别。我们应该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要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们还应该多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样又可以帮助长辈、又可以锻炼一下自己,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雷锋虽然已经逝去了几十年,但是他那光辉的形象和动人的事迹永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雷锋,这个刚劲而又充满光辉的名字,永远牢固的印在我们的心中!

观《青春雷锋》有感

前几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影院看《青春雷锋》,看完影片后,我被雷锋精神感动,有了很大的感触。

雷锋,原名雷正兴,是一个村庄中的劳模,后来想报效祖国,想永远冲在祖国的最前线改名雷锋,之后他与他的六叔发生分歧,去了一所炼钢厂当工人,可由于站长分配,他成为了推土机驾驶员,他与队长努力工作,在工厂参加征兵,他的队长所有项目都是优秀,而雷锋由于身高不达标;血压不达标;以及身上有伤所以不能成为军人,但在他的队长的劝导下,首长终于同意让雷锋入伍。

在部队的第一天,由于手榴弹投掷不理想,在晚上独自一人练习,袜子坏了,他补了又补他补了又补,一切只为为国家节约钱财,他在部队钉了很多节约箱,在部队指导员的指导下,他组织了多个综艺活动,在他辛勤的工作下,指导员准许他放假,在回家的列车上,他补了又补他补了又补,只为了为国家节省钱财,他在部队安装了多个节约箱,在指导员的精心指导下,他组织了多个综艺节目,在他辛勤的工作下,部队同意他放几天假,在他回家的路上他有帮帮这个,帮帮那个,做了一路好事,可是人生却否认了这位爱国战士,在他指导战友倒车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出现意外,从此这位人民公认的好同志打下了。

在影片结束时,雷锋站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说雷锋是诈尸了,可我认为这样的结尾是意味着,雷锋,这位民族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看到这,我热泪盈眶,与雷锋相比,我们呢?我们的袜子一坏,就扔了,可雷锋那?他把袜子缝了又缝,缝了上百次,把袜子缝的想靴子;我们不珍惜东西,可雷锋,只要对国家有用,他都留着,因为他不忍心花国家一分钱,冒着大雨,他用被子护庄家,河口决堤,他冒着生命危险找人救水,这些,我们谁能做到?

看完电影,一首歌在我心中回荡“学医雷锋,好榜样、、、、、、”,是呀,正如书上所说,雷锋,你是我的正能量,你是我们的正能量,你是全中国以及全世界的正能量。

“学习雷锋,好榜样~~~”

观《青春雷锋》有感

电影《青春雷锋》,是一部试图将“雷锋”请下精神圣坛的传记性电影。影片撷取了雷锋短短22年的生命中的最为动人的青春故事,真诚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个闪耀着当代精神的可亲近、可学习的光辉形象,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近的老乡。

虽然如此,让人好奇的是导演、剧组何以万人海选一个“外国人”(外籍华人)出演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神级的雷锋形象?要知道,雷锋的扮演者胡家华,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成长于德国,据他自己说在接戏之前,他从未了解过这个人物,对他的生平更是一无所知。更加让人感到神奇的是一个“外国人”把雷锋演得“神似”,征服了中国观众,何以成为可能?当然,他似乎与雷锋有有着冥冥中的缘分,他不但与雷锋长的形似,而且他的出生与雷锋的出生相隔51年,他在大荧幕上出演雷锋与雷锋的去世也恰恰相隔51年;再有,他的成功肯定与他对演技的悉心揣摩和向老演员的虚心学习有关。但我以为根本而言毋宁是人类高尚精神的相通。雷锋生于中国,“雷锋精神”却绝非中国独一份的土特产。中国人学习雷锋做好事,西方同样有人无私奉献社会。令人汗颜的是,许多去过国外的人会发现,西方某些国家似乎遍地是雷锋,而中国的雷锋们似乎越来越成为“少数派”。2012年在东莞来自巴西的老外抓小偷被暴打,却引来数十国人围观,治安员竟称不在服务区;经常见到北京地铁里老外主动为老人、残疾人提包,而他们身边的中国年轻人却无动于衷。非常戏剧性的是,2011年7月在合肥来自美国的一位小伙在广州闹市区连追四条街抓小偷被誉“洋雷锋”,如此看来,超越胡家华和雷锋之间的国家、民族、宗教、代际的这种神秘力量恰恰在于“雷锋精神”的普世价值性。雷锋所选择的道路也即“雷锋精神”,实在是人类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任何人类个体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

《青春雷锋》表现的“雷锋精神”的标本意义还在于它是一条实现“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结合的唯一现实之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经在其名着《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批判法国大革命中的罗伯斯皮尔等极端革命者只爱“抽象的人”而不爱“具体的人”,是导致法国大革命走向血腥清洗的重要原因。的确,古今中外掌握了道德制高点的人很容易走向“道德绝对主义”,要么抛弃众生,独享高尚的孤独,要么以火与血疯狂改造社会,最终走向反人类的邪路。雷锋有着自己的处事原则与精神追求,但他却以一个现实主义者的高尚情感与冷静理智几近完美地演绎了一个“具体的人”带领一群“具体的人”如何克服人类的缺点从而达到完满,实现幸福的传奇人生。他不但想往彼岸的“理想社会”,而且对此岸的生活充满热爱,感恩社会,珍视生命;他不但爱抽象的“理想的人”而且爱有瑕疵的“具体的人”,不抱怨,不气馁,以其脚踏实地、可亲可敬的现实主义态度与激情飞扬的的浪漫主义情感相结合的巨大榜样力量,感染人,帮助人。